税收是调控经济的“杠杆”,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“指挥棒”。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,税收不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成为衡量企业“绿色成绩”的温度计。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以“绿色税制”为纽带,化身企业“环保管家”,与辖区企业共筑包含环境效益、社会声誉、长期竞争力的“绿色账本”。其中,银川瀚宁水务有限公司凭借税企协同发力,走出了一条“向绿而行、因绿而兴”的高质量发展之路,成为银川经开区绿色转型的鲜活样本。
从“征税人”到“环保管家”,税企关系迎来新升级
“过去是‘企业找政策’,现在是‘政策找企业’,这种转变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税务服务的温度。”银川瀚宁水务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杨少霜谈及税务部门的服务时,语气中满是认可。
跳出传统“征”与“纳”的框架,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以“政策找企业”的服务模式,主动走进水务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制药等行业,量身定制“一企一策”服务方案。通过为企业编制专属环保税申报指引、梳理风险提示清单,提供节能技术改造、资源回收利用等税收筹划建议,不仅关注企业“缴了多少税”,更聚焦“如何帮企业节能减排少缴税”。同时,精准推送资源综合利用退税、环保税减免等“政策工具包”,让税惠红利直达企业发展一线。
数据是最好的证明,仅2024年,企业因符合相关政策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,减免税额达1634万元;同时,凭借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业务,再获环保税减免109.19万元。“这些减免资金就像‘及时雨’,全部投入到先进环保设备投产和技术研发中,帮我们实现了从‘达标排放’到‘行业标杆’的跨越。”杨少霜补充道。
“绿色账本”背后,是治理智慧的生动实践
作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企业,银川瀚宁水务有限公司始终将“节能提效、循环利用”作为核心目标,而“绿色税制”的激励,更让企业的治理智慧得以充分释放。
在企业运营的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,半地埋式设计与智慧水务系统相得益彰——通过实时监测、智能调控,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全流程实现精准管控。截至2024年4月,该厂日处理水量约13万吨,占全市再生水处理量的44%。同时,厂区还配套建设了开放式绿色生态公园,对外开放绿地面积达14.8公顷,成为市民亲近自然、感受环保的“城市客厅”。在“政策激励—技术升级—减排增效—税负降低—循环利用”的良性循环中,企业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。2023年,公司用电量被纳入重点节能服务清单,年均节能空间达200万千瓦时,相当于约1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。
“我们引进了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,对水、电等资源实现精准管控。”公司负责人任士兵介绍,“这不仅降低了成本,更提升了我们的环境治理能力。”
税企同频共振,绿色动能持续释放
从成立起就踏着税惠红利步伐一同发展起来的小微企业,银川瀚宁水务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,正是银川经开区税务局“绿色税制”催生“绿色动能”的微观缩影。在企业看来,这份“蜕变”不仅源于政策的引导、自身的担当,更离不开税企之间的相互理解、彼此成就。
“绿色投入不是成本负担,而是未来资产。”谈及发展理念,任士兵深有感触,“税务部门一次次上门辅导、解读政策,不仅帮我们算清了‘税收账’,更帮我们算透了‘环保账’‘长远账’。这种政策善意,让我们自觉把环保责任融入生产运营每一个环节。”为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税收政策,银川经开区税务局定期组织“税企座谈”,主动上门了解企业项目中的资源消耗、设备投入等情况,帮企业梳理可享受的税收优惠。
税务部门在“政策找企业”的同时,企业也在“主动找政策”。瀚宁水务财务团队也主动学习环保税优惠政策,定期与税务人员对接,梳理自身在污水处理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潜在减免点。同时,企业定期向税务部门反馈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,比如资源综合利用退税政策在实操中的便捷性、环保税减免申报的优化建议等,为税务部门完善“一企一策”服务提供参考,形成了“政策优化——企业受益——反馈改进”的良性闭环。
绿色发展从来不是“单枪匹马”的奋斗,而是税企的双向奔赴与并肩前行。在银川经开区,“税惠赋能、企业践责”的双向互动正在持续上演。当征纳双方携手向绿水青山迈进时,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,结出更多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“三赢”的硕果。(通讯员 常昊 张乐)